Our FB page:
This article:
 

中国人,思想不自由的人?

作者:奥多考波

翻译:杨诚君

西方媒体向来很难严肃认真地对待中国人,尤其是在政治方面。他们把中国人说得似乎只关心家庭和金钱而不怎么关心政治。但是,世界银行发布的2007年世界 经济报告中指出,中国人在各年龄群体中都是最关心政治的。我们媒体刻画出的中国人形象和世界经济报告中的中国人形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释呢?对 政治的兴趣,会不会给中国在这个领域带来更好的认识?还是遭到在位的共产党的封锁呢?

问题在于中国的首都,北京。2008年,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对西方媒体对中国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十分愤慨。即使是一些对共产主义极其批判的人,也尝试着(但 最终失败)向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解释为什么他们没法找到西方媒体刻画出的中国。在近期很多西方大学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中,他们没有采访任何一个中国人,关 于他们对我们媒体的不满。

这只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表达了2008年来出现的问题: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很难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普通的中国人”。相反,他们几乎从来不引用中国的 官方信息(那些总是被西方媒体诽谤为“为共产主义做宣传”的信息)和一些具有分歧的意见,除了那些在我们媒体眼中可信的信息。而用以支持这些言论的证据总 是不被重视。

个人以为这种态度是糟透了的。我和很多中国人做过很多有意思的交谈,其中也包括关于政治和共产主义的话题。关于这点,其实很简单,只要讨论中国人自己对中国的看法,然后再拿它与以另外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的观点来做比较就可以了。似乎我们的记者严重缺少在这方面的能力。

在很多领域,我发现如果让中国人接触更多西方科学研究的资源,或者一些可信的国际组织,尤其是关于法轮功,人权,西藏,鸦片战争等问题,他们不仅能够以另外一种眼光来看问题,而且时常可以以十分客观的论据来批判我们的媒体。而中国人又是怎么样搜集信息的呢?

他们的最首要的信息来源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中国人会与自己的远方亲戚以及曾经的同学或者同事保持更长时间的联系,这点远远超过西方人。他们也更容易与一些意外结实的人建立起联系。

很多人容易低估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信息的价值。只要对身边的人提出一些问题,一个讨论或者对话就会被建立起来。在一个媒体仍然被政府所控制的国家,以这种方式获取信息可以有效减少受到政府立场的影响。

在一个像中国这样具有长期向外移民传统的国家,这样的交流网络可以使人们直接或者间接地得到来自外国的信息,即使人们无法直接获得来自于外国媒体的信息。

我们同样不能低估作为另一信息来源的中国媒体。中国人早就学会了仔细阅读并且解读字里行间中隐藏的信息。毛泽东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从那些政治人物们被报纸提到的方式以及被摆上照片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共产党内部的争权夺利是怎样进行的了。

近些年来,许多媒体机构被私有化,或者只是屈从去市场的法则。理论上说,这很难保证所有信息的客观性;根据政府要求来写作的准则,被迎合读者口味以及避免记者个人兴趣而取代。西方媒体的例子告诉我们,媒体的“自由”和“屈从与市场的力量”会是他们偏离正道,越走越远。

最近,互联网也成为了信息的重要来源。特别是英语或者其它的外语,几乎所有的西方媒体的网站(比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半岛电视台,世界报,自由报,时 代报等)都能够毫无阻拦地进入中国,除了一些例外,比如英国广播公司,这可能是由于它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一些冲突而造成的。

一些国际组织的网站(比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以及世界各地大学的网站同样都对中国人开放。这都使学术研究报告的下载成为可能,而这些报告,也越来越多地被放在网站上。

而所有由“亲西藏”或者“维护人权”这两个组织管理的西方网站都被禁止,其中包括很多中文的外国网站。相反,有很多西方的软件和网站都能够“翻墙”,如果有能力的话,甚至可能向这些网站上传在外国压缩好的文件。

中国政府同样也很有方向性地做出努力,力求改善学生对于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水平并且使他们在学习之余切身地体验民主制度(请见rainbowbuilders彩虹使者网站上关于模拟联合国,外语教学,外语教师以及学术系统选举的文章)。

相反,关于1989年六四学生运动一些内容的期待,中国政府似乎寄希望于让那些只说汉语的人限制国际信息的获得,而同时引导学生关心外部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政治。如今的媒体早已与我们想象中的相去甚远了……

之所以我能够想到这些情况,是因为我能够与很多中国人很有意思地讨论世界,世界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政治。特别是我在中国和瑞士遇到的中国学生,他们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迷人的国家,以及这个他们是怎样看待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

我认识许多别的人,他们本可以有很丰富的交流,但有时,我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交流失败。尤其是那些做过汉学研究或者是对中国有丰富了解的记者,他们似 乎很难与中国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并且真正有效地使用他们获得的信息。相反,那些没有准备而被突然派遣到某个国家的人似乎对这个国家有着更开放的思 想。

为了越过这样的障碍,可能是中国人说话的时候了,中国人应该把这些告诉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尽管他们的培训可以让他们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最终无法逾越文化差异的隔阂。或许是对于“文化差异”的强调加深了阻碍,而那些阻碍对“空降”中国的人而言却不算什么。

这个网站并不只是为了(建设性地)批判我们的媒体,同样为了建立起打破隔阂的管道,这样的隔阂始终出现有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流,以及其它文化之间的交流。